工业机器人的共享模式能否出现?
答案是肯定的。
比较成功的共享经济案例就是:OFO,摩拜单车和各类共享充电宝。
共享经济的前提是拥有“闲置资源”,将其合理利用,不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,还能获取一定的经济回报。
一位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打拼多年的从业者表示,当下有许多使用工业机器人的企业存在订单不足,机器人闲置的情况,借助共享经济的思路,可以通过搭建互联网云平台的方式,让这些机器人再次动起来,不仅能调动闲置的资源,解决一些企业的用工难问题,还能够创造更多价值。
此外,订单不足还导致了另一个问题:部分企业为了生存而“饥不择食”,使得一些在专门领域拥有技术优势的公司订单被抢,出现生存堪忧的情况。假如能搭建之前所提及的互联网云平台,订单可以依据专业领域的不同,分发给擅长相应产品生产的企业,那么这些企业不仅可以继续生存,同时还能根据生产状况调整自身生产工艺、升级机器人设备,让整个行业形成良性分工。
然而共享机器人是否能实现还存在一个问题
一台工业机器人,普遍需要配备常驻的技术人员。很多使用工业机器人的企业都普遍表示,负责调试和维护机器人的工程师已经成为行业的稀缺资源,一些机器人销售公司也同样反映自家的技术工程师不够用,今后还将加大人才培养力度。
如果说采购价格是共享机器人的第一个门槛,那么技术人员就是共享机器人的第二道门槛。
根据行业应用的经验来看,一家企业至少需要配备两名工程师,才能满足日常机器人的维护使用,但那些中小型企业在进行“机器换人”时步调往往没那么快,哪怕共享机器人也都只会从小范围的从一到两个工位开始着手。然而为了一两个工位的机器人就额外雇佣两名工程师,显然不符合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需求。虽说有人提出租借机器人后免费上门调试安装,但后续的实现加工和编程等技术还是需要专业人才常驻。
因此,有人就提出了这样的设想:
让机器人工程师成为可流动的技术人员。让机器人工程师也能够接受附近企业的派单,解决部分企业的才短缺的燃眉之急。
但归根结底,这种方法并非长久之计,只有机器人制造商和高校、培训机构相结合,提供优质的教学与实践资源,不断培养机器人应用领域的后备人才,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。
当人才不再是制约机器人的发展时,工业机器人的共享经济也便水到渠成了。
- 下一篇:手术机器人全球市场争夺战打响1
- 上一篇:翻转再翻转,焊接机器人应用